廖綺華
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會時,曾提及「老唔老以及人之老」這個觀念。在目前高齡社會中,要幫助老年人過一個有質素的生活,隨了需要有一個好的社會制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外,仍需要推廣這個老唔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。
最近喜歡閒來獨個兒在河堤散步,好幾次看見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婆婆,雙目無神的望著河的對岸,她旁邊坐著一名外傭,我每次看見那外傭,都是在用她的家鄉語講電話,很開心的樣子。我在河堤來回走了大約60分鐘,通常看見她都是仍在興高采烈的講電話,完全沒有理會在她身旁的那位老人家。我心裡不是味兒,終於有一天走上前去,打算跟老人家談談話,那外傭看見我,有點不高興,不說一聲便急忙的把坐在輪椅上的婆婆推走,我感覺奇怪,她好像運貨物一般的把她搬走。她的工作是什麼?看來她應該是一個照顧者。一個照顧者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?只給老人家三餐,閒來帶老人家出外曬曬太陽,已很足夠了嗎?
老人在身心社靈上也有一定的需要,他們也需要有人陪伴,真正的陪伴者必須要與老人家同在,不單是肉體上的臨在,也要同心,即便沒有很多的說話,但彼此是需要有溝通的,這不是一個過份的要求,但對一個外傭來說,可能是不容易的事,一來是語言不通,二來外傭通常是家人請回來照顧家中長者,那外傭未必是老人家喜歡的,外傭也可能只是根據主人的指示,天氣好的日子把老人家帶出外曬曬太陽,然後安全的把她帶回家裡,便大功告成,可以交差,並沒有真心把老人家照顧好。
現今的香港社會,老齡的問題十分嚴重,加上移民潮的問題,很多老人不願意跟年青一代離開他們熟悉的地方,選擇留下,那些家庭經濟許可的,便請一名外傭照顧留在香港的長者,所以上述的情況越來越普遍。我們理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不要批評別人為何把長者留下,但要幫助長者過一個有質素的生活,似乎不能只靠外傭,家人如不在身邊,街坊鄰里可發揮一下老唔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和愛心,多關心一下附近和鄰居的老人,一聲問候,一點關注,對老人來說都是有意義和重要的。陪伴老人不需要很多技巧和說話,簡單的問候,談一些家常事,甚或與老人一同看看天空的白雲,欣賞一下河邊的小花,給老人說說故事,或聽老人說他們自己的故事,便能為他們的生命注入一些動力。
疫情前曾安排了一個「帶阿媽去旅行」的活動,鼓勵子女帶高齢的母親去旅行,行動不太方便的也可以參加,目的地多是長者們年輕時住過或去過的地方,沿途有醫護人員和義工同行,參加的長者不但能享受旅行的樂趣,也為他們找回一些以前的記憶和緬懷一下他們過去的一些人情事,為他們來說這是生命的一些姿彩。一位年近九十歲的婆婆對我說:「我的行李喼已很破爛了,不打算買新的,因沒有想過仍有機會去旅行。」
每一個人都會老,在有能力時能多關照一下長者,是一個福份,待自己都老得需要人照顧時,也希望能夠被照顧。無論世界怎樣變,如果人心仍然保留那份善良和温暖,那世間還是美好的
Comments